【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同济医院刘争教授团队发现鼻息肉局部免疫异常的新机制

日期:2017/12/29 16:56:17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刘争教授团队发现鼻息肉局部免疫异常的新机制

资料来源:王哲争发布者:宣传部时间:2017/11/13浏览量:

日前,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领域国际顶级权威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影响因子:13.081)在线刊发了同济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刘争教授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为“Ectopic Lymphoid TissuesSupport Local ImmunoglobulinProduction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同济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宋佳博士和王海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争教授为通讯作者。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人群患病率在我国高达8%,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鼻息肉手术后复发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局部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E,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传统的观念认为次级淋巴器官(如:淋巴结)是免疫球蛋白产生的主要场所;但该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鼻息肉组织局部有显著的IgE产生,IgE可以诱导肥大细胞活化及下游的嗜酸粒细胞性炎症;鼻息肉组织局部存在滤泡辅助性T细胞,可以调控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该团队新近发现鼻息肉组织中存在淋巴细胞聚集形成的异位淋巴组织,而且滤泡辅助性T细胞主要存在于这个结构中。异位淋巴组织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中心的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以及外围的T细胞组成。该团队发现与异位淋巴组织形成相关的趋化因子、细胞因子以及它们相应的受体在伴有异位淋巴组织形成的鼻息肉中明显升高;和免疫球蛋白产生相关的分子以及IgE、IgG和IgA水平在伴有异位淋巴组织形成的鼻息肉中显著上调,鼻息肉异位淋巴组织可以支撑抗原诱导的B细胞抗体类别转化。该研究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探寻更有效的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刘争教授为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从事鼻部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转化医学研究,对国人慢性鼻-鼻窦炎免疫发病机制、表型/内表型的界定进行了大量研究,该篇新发表的研究是前期研究的有序递进和深入。这篇研究的合作者包括同济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杨想平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余迪教授以及比利时根特大学的Claus Bachert教授。


上一篇:

同济医院第七届文化艺术节“唱响同济 正风华”歌唱比赛圆满举行

下一篇:

2017年湖北省医院协会病案质量监控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湖北省医疗机构病历质量控制中心工作会顺利召开

Copyrights 2005-2024 导医网 版权所有